依托“崧泽文化陈列馆”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赵巷成人学校 石勤明
6000年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开始生活在赵巷的崧泽地区。崧泽文化源远流长,她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重要的文化阶段。这里发掘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上海第一人在这里诞生、繁衍,上海第一房在这里建设、发展,上海第一井在这里挖掘、流淌,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
崧泽文化陈列馆,坐落于赵巷教育园区崧泽学校一号楼,自2009年9月正式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已然成为赵巷镇传承崧泽文化的一个窗口,现被挂牌成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为此,如何依托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崧泽文化陈列馆,积极为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紧紧围绕青浦社区教育“坚持农科教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提升市民素养”的发展主线,不断推进具有“时代特征、农村特点、青浦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模式,推进社区教育的优质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崧泽文化陈列馆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工作实践
(一)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地建设
崧泽文化陈列馆于2007年开始筹备,2008年开始全面建设,共耗资100多万元,使用面积近千平方米,展区面积800多平方米。经过不断的投入完善,文化馆现在共设有:崧泽堂、沈瘦东纪念室、江南民俗苑、习理摄影展览室、青浦田山歌陈列和演练室、何氏八百年医学展览室、校史陈列室,并设有相关的会议、休息、接待室等。
1、崧泽堂:“崧泽堂”是文化馆大堂集会议、会客、展示为一体的中央大厅。“崧泽堂”三字由上海市文史馆馆长吴孟庆题写。著名诗人田遨题写的“崧泽以来文章耀彩,诗翁之乡桃李盈门”的对联悬于厅堂中央。
2、沈瘦东纪念室:沈瘦东先生生于赵巷崧泽南村,是江南近现代著名诗人,青浦历史上最后一位秀才。纪念室用大量实物、字画、诗抄介绍了沈瘦东先生的人文风采与生平事迹。
3、江南民俗苑:江南民俗苑以实物、图片等介绍了江南及青浦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的习俗与特点。
4、习理摄影展览室:朱习理先生是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曾任青浦博物馆馆长、离休老干部,在国内外举办多个个人摄影展。文化馆展览室展示了朱习理先生自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拍摄的祖国和青浦变化发展的摄影展品。
5、青浦田山歌陈列与演练室:田山歌是农民群众在日常田间劳作时哼唱的民歌样式。青浦田歌曾唱到北京,天歌队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与赞扬。陈列与演练室主要介绍了这一带有浓郁地方色彩文化的民歌资料与后人继承传统文化而进行演练的场景。
6、何氏医学八百年陈列室:何氏中医从宋朝开始一直至今沿袭800多年。该馆展示了何氏医学世家“不当良相当良医”的爱国情怀和治病严谨、医术精良的高超医术。
7、崧泽文化长廊:以图片与实物介绍了具有六千年历史的崧泽文化以及出土的各类文物资料。
8、青浦解放60周年图片展:主要以朱习理先生拍摄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浦各行各业发展变化的照片、图片等,反映了青浦的巨大变化与发展。
9、校史陈列室:由前言、学校简介、崧泽学校历史、学校特色介绍、学校发展专题等六部分内容组成,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介绍了学校自清光绪年间至今100多年的变迁、发展以及赵巷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健全运行机制,落实经费保障
1、健全组织机构。结合青浦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建设要求,成立了赵巷镇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有镇分管副镇长担任组织,成员有镇社发办、成人学校、崧泽学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领导组成,下设“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服务指导站”,设在镇成人学校内,由成人学校校长担任负责人,相关教师作为联络员。崧泽文化陈列馆设负责人一名,联系人一名,还配有二名专职人员,他们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实验基地软件、硬件等配置设施建设,每年定出基地实验方向,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学习活动等,记录基地建设项目过程情况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2、落实经费保障。在经费保障方面,建立和形成了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崧泽文化陈列馆设施建设和开展教育活动等。镇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在社区教育经费里面专门设立文化馆建设的专项经费,用于资助、保障基地的完善和日常运作;镇政府对于文化馆开展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划拨专项经费;崧泽学校自筹及社区学校出资用于教材编写;区学习办每年根据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成果质量、优秀活动项目、优质课程教材、特色学习团队及其他社区教育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立足基地实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在基地建设项目开展工程中,紧紧围绕居民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资源和阵地优势,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专项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服务,研究和探索具有典型意义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及培训模式,力求教育实施形式多样化,课程具有特色符合居民实际。
1、编写读本教材,开发特色课程。近年来,基地联合社区学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相关单位,紧紧围绕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的实际,编写了一批适应大众的崧泽文化读本及教材。目前为止,《崧泽瑰宝》、《在崧泽文化的发源地》、《崧泽文化》、《青浦田山歌》、《走进赵巷》等读本已经成为广大居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崧泽,我们的骄傲》、《赵巷田歌》、《诗人沈瘦东》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和学生传承崧泽文化的好教材;录制完成《崧泽文化》、《赵巷田歌》三分屏网络课程,积极引导市民参加网上学习,这些教材、读本,内容多样、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广为流传。
2、有序组织参观,培育学习团队。崧泽文化陈列馆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培育学习型团队建设提供了生长和发展的土壤。结合陈列馆实际,镇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居民前来参观,培育了一批学生讲解员承担讲解,生动朴实的语言常让参观者流连忘返,犹如置身于历史的潮河中。由此,崧泽文化联谊会、赵巷田歌队、崧泽书画组、学生陶艺兴趣班等一批学习团队应运而生,他们以崧泽文化为学习元素,因地制宜、有效地利用基地资源,定期开展活动。
3、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开展“我心中的赵巷”读书征文活动,文章中处处渗透着崧泽文化的元素,传递着“勤劳、勇敢、智慧、合作”的精神精髓。开展在“崧泽文化发源地”书画创作、摄影竞赛及作品展示、知名作家笔会等活动,开展“我与本土文化”、“崧泽人知崧泽”等知识讲座,开展我来唱唱田山歌群众擂台,崧泽学校专门开设崧泽文化校本课程,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崧泽文化,社区学校开设了“崧泽文化”网络课程,引导居民注册学习。这些活动的举办,扩大了影响面和受众面,使得更多的市民了解崧泽文化,传承崧泽文化。
二、崧泽文化陈列馆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近年来,崧泽文化陈列馆多措并举,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在开展社区教育、传承本土文化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于我们积极地去探索、创新。
(一)培育教育队伍,深化本土社区课程特色
基地与相关单位协作,编写了很多的崧泽文化读本和教材,但目前开展的教育活动往往流于表面,崧泽文化内在的、深刻的部分还没真正领悟,因此,培育一批开展教育活动的师资及志愿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聘请一些对崧泽文化有研究的资深专家,对相关人员开展专题性培训,加强队伍的专业知识;二是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根据课程的特点与市民的需求,制定相对灵活、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组织教学老师直接参与教材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深化、领悟崧泽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二)各方联动协作,特色主题学习活动常态化
结合崧泽文化陈列馆的资源特点,镇社区教育实验基地管理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实验基地服务指导站、崧泽文化陈列馆等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动协作,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学习活动,扩大社区教育影响面和受众面,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影响大、范围广、受欢迎的学习活动品牌,并使其常态化,如“我来唱唱田山歌”可以在田歌演练室定期举办,举办“崧泽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举办“说个故事给你听”等富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等等。通过教育活动、作品展示、志愿服务等有效结合,不断提升陈列馆的建设成效。
(三)加强基地建设,崧泽文化传承功能最大化
绵延数千年的崧泽文化是上海的瑰宝,她影响了赵巷人、青浦人、上海人的民风民俗,逐步形成了崇文好学、善良与大气的风尚,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然而,作为很多赵巷人对于崧泽文化的内涵、精髓知之不多。崧泽文化陈列馆作为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应拓展创新与广大赵巷人一起传承好崧泽文化,把她转化、活化,实现崧泽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实现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价值观的对接,不断地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